左丞紫金梁王自用领着余众逃出,会合山西境内的其它农民军,声势复振。
这个王自用是个能耐人,他会合诸农民军后,被其它农民军首领推举为盟主,从此王自用的声势一时无两。
此时在山西的“义军”一共有三十六营,号称二十万人。
山西的“义军”三十六营是硬凑的,说起来好听而已。
因为三十六听起来显的多,还影射三十六天罡!
实际上真正有点实力的就十三家,像闯将李自成,都归属闯王高迎祥名下的,也凑个一股。
萧云良、嵇慕、张国华三人,对这些乌合之众不屑一顾。
第648章 平静的海面下,一头巨兽开始浮出水面
把所有的“义军”全部加起来,真实的实力能有个六七万就不错了,号称也就听听而已,大批被裹挟的百姓,拿着木棒农具,就是炮灰。
失去了王嘉胤这个名义上的老大,左丞紫金梁王自用虽然也算是有点名气,但是和王嘉胤所去甚远。
老王那是义薄云天,各路豪杰都绝对给老大面子,指哪打哪。
紫金梁不过是先入伙几天,也就是个被架上去的招牌。
除了指挥得动自己的手下,别人的兵马,也就想想而已,不作数的。
现在山西境内,真正摆在台面上的几大势力。
紫金梁王自用、八大王张献忠、闯王高迎祥,老回回马守应,曹操罗汝才。
也就这五家能拖出个万儿八千的人出来,其他都是三四千甚至是一两千的小股部队。
这里指的是最少有个铁枪头的兵,别提甲胄了,整个“义军”披甲率也没超过一成。
这可比历史上在山西势力弱了一大半,现在官军和“义军”都有一个奇怪的共识。
那就是围着城池或是平原村镇攻防都没事,只要进入山区,不管多少人,就像泥牛入水一样,很快就没了踪迹。
仿佛这个世上就没这支队伍一样,很多原本还有些名头的“义军”,被官军追的急了,进了山就消失了。
官军不追则已,只要敢追,必然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久而久之,山区成为了禁区,谁都不敢去了。
官军也罢,义军也罢,都围绕着山西的几块大的盆地城市,刀来枪往的争斗不休。
战乱连连,今年的山西大部分地方都陷入兵火,主要的垦殖盆地的农田,是官抢一波,贼抢一波。
原来的历史上,这些被逼上绝路的百姓,要么逃进城里,要么被义军拉去入伙,要么被两边杀头。
今年不一样,整户、整村的贫苦人,有了新的选择,只要逃进山里,通过甄别,进入农会,那就到了人间乐土。
哪怕是山区贫瘠,耕种不易,但是农会只收两成的租,用来养兵。
再贫瘠的土地,八成的收获,也足够一家人饱腹还有足够的盈余改善生活。
更何况脱离了原来的关系,什么阎王账、利滚利的,想要钱?看你有没有胆子进山来取。
山西山西,就是太行山之西,别的不多,就山多。
只要做好准备,不用跑个十天半个月的长途,只要三五天的,就能进入最近的大山。
再困难也不会凑不出这几天路上的干粮,无数包着红头巾的武工队,游击队在各个村庄宣传鼓动。
只要有一家成功了,马上这个村子就能跑光,留下地主豪强们,看着自己的万亩良田欲哭无泪。
整个山西这时候有八百多万人口(专业的人口资料摘录),快抵上海外一国了。
真正的城市人口不足两百万,大明开国两百六十多年,城市周边的好地良田,早就被大大小小的地主豪强瓜分完毕。
也只有山区耕种不易,才有自耕农的存在。
农会的干部做的更多的就是吸纳人口,开垦新的田地。
山西不缺煤,有了这个燃料,也就少砍了很多树,故而水土保持的就相对较好。
哪怕是旱年,山里的泉水,也顶多量小些,还没有断流。
反观原来的关中粮仓,那是赤地千里,黄土漫天,已经开始不可逆的沙漠化。
从红旗城一路艰辛,运过来的良种,尤其是适合山地种植的土豆、番薯之类。
这可都是现代的高产品种,收获惊人。
可以说整个赤旗之下,早就没有饥荒困扰,已经从吃饱往吃好发展。
是这个时代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想象的幸福生活。
短短的大半年时间,山西的农会已经成为一个百万人的庞大组织。
而农会的武装力量,不算全民皆兵的民兵组织,光是正规军已经有九个旅,将近三万六千多人,编成三个主力师。
其中精锐部队是三个全火器旅,山西三巨头,每人手里一个正规师,一万二千多的兵力,一个火器旅,两个半火器半冷兵的旅。
别小看这个实力,已经可以吊打官军,或是“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