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炮兵、医疗、运输、后勤
原来的重铳和解放一号燧发铳全部调拨给了鸳鸯队,现在学员兵统一配备解放二号燧发铳(褐贝丝1730式燧发枪骑兵式短管卡宾式)、都新配了折叠式四棱铳刺(53式骑步枪刺),铳管只有两尺,打制更方便,就是铳刺和铳管连接不易,手工装配,每支都要细细调整和磨制,拆下的铳刺别指望其他铳通用。
铳刺一直到出击前才堪堪配齐,质量还不咋滴,只能自己发现问题再去修理调整,每把铳都打上编号,和个人的军中编号一致,而编号和鸳鸯队类似。另外每人还携带掌心雷两个,多了太重,影响行军。
毕竟红武学校最大的学生就是丁杰,过了年才16岁,十五岁的凑不齐二十人,其他编进军武的基本上都在十三四岁,解放二号燧发铳,明制7斤左右,打开铳刺后还不到四尺长,(1米2多点),这些半大的孩子用起来刚刚好,解放一号装上铳刺五尺(超过1米6)的长度,和空铳明制将近10斤的重量,对他们来说偏重偏长,影响持续作战能力。
不是铳管越长,铳子就能打的越远,这是个错觉,黑火药威力有限,又是滑膛前装圆形铅弹,虽然有包裹铅弹外的浸油麻纸,能起到很大的闭气密封效果,毕竟还有引火孔泄气,不能像现代枪械托腮瞄准,炽热四溅的火药和喷出的烟雾会冲瞎眼的,只能概略瞄准和长期实弹训练的铳感,靠排铳齐射获得比较好的命中率。
铅弹在铳管里不是想象中直来直去,手工铅弹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的圆形,火药的推力也不是完美的,一定正好在铅弹圆心上,铅弹在铳管里是碰撞着四壁飞出去的,最理想的方案,就是在铅弹飞出铳口刹那,火药的推力刚好用完,当然这肯定不现实。
所以虽然解放二号铳管比一号完整版短了一尺,但铳药和铳弹现在配置的是一样的,威力只是稍减,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大,50步左右的无甲之人,一样是一枪就倒。
孙二海指挥山炮排16人,两门山炮都带去,每门炮八人四骡一个班,共计八头最健壮的骡子,驮着拆散了的山炮和炮架炮弹箱,每门炮2个基数弹药,实心铁弹和铅霰弹各24发。
沈凌云带了两个女兵班,胡杏花带了身体素质最好,枪法最准的十名女兵,作为沈凌云的护卫班,还有十几名女医护兵组成的医疗班。
牛二叔带领后勤队八十多人,主要是运输队,带了20辆车况最好的爬犁,拖着粮食补给、草料、备用弹药,每辆爬犁配两匹驽马或健骡,两名驭手,都配备黑风一号长管手铳和腰刀。
后勤队里由牛二嫂负责二十几名健妇大嫂,负责给远征队做饭烧水。
听牛二叔指挥,后勤队还有工匠队二十多人,铜匠胡叔带了自己一半徒弟出来,已经出师的大弟子带领其他留守的师弟们,继续在黑风寨工作。
制炮坊的几个部门头目,也都从自己老爹那边抽调了手艺不错的师兄弟,一起去甘家庄建立新的基业,大嫂和工匠们也都配了守护者小手铳和猎刀。
这一次黑风寨共计出兵四五百人,也算倾巢出动,除了几个岁数大的,有受过伤的,或滑雪技术差跟不上大部队行进的人,乘坐爬犁,其他人都是一样滑雪前进。
山寨有沈大虎留守,带领剩余的六个夜不收,加上一个哨、仅三个鸳鸯队维持山寨的秩序和可能的攻击。
学员队剩余体质较弱的一百多新学员,沈大虎会照应。平时听孟大洋指挥,由沈凌云和汪鹏都看好的一个一期女生,陈华协助。
这个女孩子是辽东的逃民,当时和丁豪、丁杰他们家是邻居,辽东野猪皮开始屠杀汉民后,一起渡海到了登莱,一路被本地恶人欺辱奔逃,最后被黑风寨被收留。
现在父母都在山寨里做事,她本来叫陈大花,后来入学后自己觉得不好听,改成中华的华。
非常沉稳睿智的一个女孩子。平时是胡杏花的助手,协助管理团队,在学员队里也很有威信,这次协助孟大洋担任留守负责人副手,共同带领三四期岁数比较小的师弟师妹学习和训练,这也是汪鹏和沈凌云对她的考验。
这次相当于开分基地,去的人短时间就回不了黑风寨,基本上都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兄弟二人或在鸳鸯队或在学员队,父母就在后勤队。
沈凌云还要负责打下甘家庄后的物资管理,组建新的银行分行,给出征团队、及以后的扩大的团队提供金融和福利发放。
和上次打何家庄不一样,那个是整体搬空,掠夺式,这一次要打下来,还要站住脚。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很紧张。
掌心雷不够,干脆就把浇铸好的铁壳、木管、火药、导火索、麻纸、石蜡等都直接发到各队各班,自己装填,扔出去不炸,只能怪自己手潮。
相关物资都在打包装车,每个出击队员都在整理自己物品,所有人都是绿军大衣、武装带,各色配件军械挂在腰上,两根辅带身前交叉。
同色棉裤,四块瓦的棉帽,正面一颗大红星,棉皮靴。棉手套,白色的防寒口罩,包头的白色棉布斗篷,能滑雪的还有一套滑雪设备,滑雪板、手杖、护目镜。
身后背着军械和大背包,有汪鹏带的,也有山寨自己仿制的。
已经集结训练了几次,根据实际反馈,不断增减物资,汪鹏和几个当家的也是忙的焦头烂额。
汪鹏不禁感叹,自己这还是开了大挂,大腿粗的金手指,还这么艰难。不知道那些魂穿的天才们是如何的睿智。
区区四五百人一次百十里行军,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都这么多,难怪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流寇那种只管老营精锐,不顾炮灰死活的做法,汪鹏真做不来,违背他的三观。
对自己人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必须要像冬天一样严寒!
第123章 出击路线、中继基地
甘家庄在黑风寨的西北侧,没有官道相连,荒山野岭只有商队开辟的小路,直线距离只有百十里,山区七绕八绕两倍于此。
现在方案,还走黑风寨熟悉的山道,贴着海边的路,先到屺姆岛。
屺母岛这个时空是黄县辖区,从陆地伸进渤海湾一个狭长半岛,三面环海,一面连着陆地。
这个时空地形和原时空变化很大,屺母岛面积更小,大约有两平方公里(10个鸟巢那么大)。
南部是沙滩,北部正对渤海湾是高耸的临海悬崖。对着旅顺方向是缓坡,有一处天然礁石堤岸,延伸到海里很远,被商人从中间深水区,靠着礁石修建了不起眼的木石栈桥,可停靠四五艘中型福船。
整座岛屿有长十几里,宽二里不到的沙堤与陆地相连,犹如一只伸向大海握紧的拳头。
是个荒芜半岛,没有人烟。岛上平地大多数都是盐碱地和沙地,不能耕作。
挖出来的井水也是苦涩难当,只有岛北面山地里,有一些莫名的泉眼和溪流能在过滤后勉强饮用。
比较神奇的是,屺母岛北部渤海湾都冻成平地了,沿海冰向前二三十里,都看不到浮冰,就隔着屺母岛,南边居然没冻上,也许是这边水深,风被山体挡住了,是天然小不冻港。
此处是南方船队的私港,无人管理,心照不宣,黑风寨以前合作的那家闽商,每年都会在此卸下违禁品,然后进入渤海湾内官方莱州港,卸下部分紧俏南货,装上北方客栈一年收集的北货,再回到屺母岛重新装上违禁品,沿着渤海湾中间一串岛屿,横跨海湾,再往棒国、倭国而去,返程时视情况,屺母岛可停可不停。
从地图上看,一大圈绕下来,比直接从福建到倭国,要花上四五倍距离。
没办法,在没有卫星定位的古代,最佳选择只能是近海航行,靠着口口相传针路口诀,一段一段航行到想去的地点。
现代人熟视无睹,有海洋陆地详细情况的地球仪,在古人眼中就是惊世骇俗,价值连城的物件。
这个大杀器,红武学校有净化版本,为搞定这个地球仪,把汪鹏信任的那家网络打印社老板,折腾不轻,狂查资料,标明现在各国实际疆域,那一大堆国名城市名就折腾了两个月,只能标主要城市,最后合成平面图和地球仪,为此汪鹏也是不吝厚赏,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