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谢贻香又笑道:“怎么,大伙还不前去休息?倒也不瞒你们,如今依照本官手里的卷宗,明日这衙门里只怕还要审上一整天的案子,今夜便算是先走个过场,好让大家多亲近亲近,互相熟识一番。眼下夜色已深,自然应当稍作歇息,若是继续连夜审问,莫说是你们,就连本官也有些吃不消了,所以这便赶紧散了罢。”
衙门外的百姓们眼见这场升堂就此结束,顿时大感没趣,小声嘀咕了一阵,便相继打着哈欠离去,不到片刻,便已走了个干干净净。吴镇长和金捕头见谢贻香并不像是在开玩笑,连忙在堂下悄声商量了几句,都认为应当随了谢贻香的意思。要知道眼下暂且歇息半夜,对他们而言,倒是可以趁此机会多做些准备,免得再有什么把柄被谢贻香拿住。两人商议妥当,当下便同一干捕快向谢贻香辞行,吴镇长更是出言邀请,让她到他家中歇息。
谢贻香却是满脸倦意,用一支手支撑着自己的脑袋,斜斜依靠在公案上面,另一支手略作摇摆,说道:“免了。多谢吴镇长的好意,反正明日还要审堂,我便在这里暂作歇息便是。此地好歹也是个衙门,难不成还有人胆敢前来扰骚于我?你倒也不必继续劝我,在这里我方可睡得安稳些。”
眼下既已结束审案,谢贻香也便不再自称为“本官”了。吴镇长被谢贻香这番话说得脸上一红,只得唯唯诺诺,不敢再多说什么。那金捕头是精明人,当即悄声对他说道:“我看这丫头奔波了一个多月,到如今分明已是走投无路,这才大张旗鼓地搞出一场升堂审案的闹剧,想要借用朝廷的名头暂避一时……我们且由着她胡闹便是,只需将其它的事安排妥当,谅她一个小丫头,也翻不出什么名堂来。”
吴镇长听得连连点头,当即便和金捕头一起招呼众捕快往衙门外离去。谁知他刚踏出衙门的门槛,便听到谢贻香有些迷糊的声音从公堂里面传来,说道:“明日且听我击鼓为号,限时一炷香之内,你们便要赶来这衙门里升堂问案。倘若无法在一炷香内赶到,那便是杖刑伺候。”
第241章 幕后设局人
望着衙门口那两扇铜铸的大门缓缓合拢,谢贻香确定衙门里已然再无旁人,这才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脸上的疲倦之色也随之愈发浓厚。
他今夜的这场升堂问案,当真是雷声大、雨点小,到头来只是把那捕头老叶重重责打了一顿,继而便草草了结,叫那些前来看热闹的百姓大为失望。然而这场审案背后的目的,却是要替自己立威的第一步,从今往后,这整个赤龙镇上上下下也算是认得谢贻香这个“钦差”的身份了,一经传播开去,那股“神秘势力”手下的黑袍人多少也会因此有些顾忌,最起码不敢大张旗鼓地来和朝廷作对。所以在他们想出新的办法来对付自己之前,应当算是暂时安全。
所以眼下真正令谢贻香担忧的,却是方才在察言观色间,那吴镇长以及金捕头一干人私底下的眉来眼去,分明是沆瀣一气、暗藏鬼胎,只怕从自己踏足这赤龙镇以来,这些人早已在暗中监视防范,甚至极有可能便和那些黑袍人是同路。眼下戴七、曲宝书连同那天涯海角阁的海一粟海道长同时失踪于那场诡异的迷雾中,青竹老人更是因为人称“腾云驾雾”的丁家姐妹之死、以及自己至始至终未曾见到的“那个家伙”之失踪而胆怯离去,放眼这整个赤龙镇上,自己当真是举目无亲、孤立无援,只怕再也找不到可以相助自己之力。
谢贻香失落之余,不禁又想起了师兄先竞月。这些日子她在这鄱阳湖一带明察暗访,专心寻找朝廷失窃的军饷,倒是极少想起这位江湖人称“十年后天下第一人”的先竞月,不知师兄眼下又身在何处?
要知道当日湖广的洞庭大战结束后,谢贻香因为不屑闻天听、谢擎辉等人把江望才当做替死鬼的做法,所以在庄浩明坟前杀死江海帮帮主李惟遥后,便再不曾与闻天听一行人相见过,自然也没去见过师兄先竞月。此后她孤身上路,依照江望才和庄浩明提及的“鄱阳湖、老爷庙、阴兵舞、混沌兽”这条线索,辗转反复来到这赤龙镇上,这才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局面,最终落入眼下的困境中。
倘若自己当时不那么逞强,先在岳阳城里和师兄先竞月先行会面,再一同前来这江西鄱阳湖查案,以先竞月那一招旷古烁金的“独劈华山”,自己此刻又如何会这般束手束脚、受人欺凌?她不禁暗自思索道:“以往我每遇到什么危险,师兄总是会在最危机的关头出现,助我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真不知这一次他是否也会从天而降,忽然现身相助自己?”
只可惜谢贻香的这一希望却是要落空了。她并不知道,就在自己这般思量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川蜀大地上的先竞月,此刻距离死亡不过是一步之遥:
先竞月最后看了一眼自己那柄漆黑的纷别——已然从中断作两截的纷别——然后暗自叹了口气,缓缓闭上自己的双眼。
对此,谢贻香自然不知,公堂中的她刚想起先竞月不久,却又莫名其妙地想起了另一个——那个自己亲手从天牢中放出的“魔王”、是敌非友的言思道。
直到此刻谢贻香仍然想不明白,那日她所亲临的姚家古宅梦境当中,那些个无脸人和脑袋前后都是马尾辫的“她”,究竟是想向自己传递什么样的寓意?虽然自己已在姚家古宅中找寻出了数十具尸体,却无疑只是冰上一角,始终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当中唯一能让自己确信的线索,便是梦醒之后闻到的那股烟味。要知道虽然自前朝海禁一开,中原之地多有吸食烟草之人,但谢贻香心中的直觉却坚定地告诉自己:那股烟味一定是言思道留下的味道。
既然言思道也介入了此间之事,依照他的本事,多半便是眼前这一切事情的幕后设局人。而这言思道究竟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梦境传递来姚家古宅的信息?他的真身如今又身在在何处?正如庄浩明曾经所言,这言思道有着“一入凡尘,百态无相”的本事,谢贻香也亲眼见识过他那精妙绝伦的易容之术,好几次若非言思道故意亮出他身上招牌一般的旱烟杆,只怕自己也没办法将他从茫茫人海里辨认出来。
难不成那言思道一早便已伪装成这赤龙镇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色,继而悄然潜伏到了自己身旁?想到这一点,谢贻香不由地精神一振。这言思道虽不是什么善类,和自己更不是同路之人,但是比起眼下赤龙镇里这些扑朔迷离的悬疑,在谢贻香的内心深处,非但并不排斥这个言思道,反倒隐隐感一种莫名的安慰。
想到这里,谢贻香脸上突然感到一阵滚烫,所幸此刻这空荡荡的赤龙镇衙门里便只有她一人。当下她连忙收回心神,暗骂自己胡思乱想。其实方才自己之所以要将那吴镇长、金捕头等人支开,坚持孤身留在这衙门里,倒不只是为了能够好生歇息一宿,而是有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便是要去查阅这间衙门里存放着的所有公文。
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像赤龙镇这样的小镇,只要有县丞驻守,每年便要向朝廷定期汇报。当中大到钱粮赋税,小到户籍人头,无论是上呈朝廷还是自己记录留档,一定会有相关的公函文书留下。谢贻香在这赤龙镇上待了一个多月,对当中的情况早已了解得清清楚楚,此刻自己身在的这间赤龙镇“衙门”,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廷衙门,但吴镇长和金捕头一干人等平日里便是在此地办公,所以为了能让他们办起差事来更方便些,那些相关的公函文书,只可能是存放在这个所谓的赤龙镇衙门里。
谢贻香虽然有如此打算,倒也并未对此举动报有太大期望。方才在公堂上看那吴镇长和金捕头私底下的举动,自然都是无比精明之人,又怎会在这衙门里留下什么重要的公文?即便是他们一时糊涂,当真在这衙门里存放了什么要紧的东西,此刻又怎会放任自己孤身留在此地而不加干涉?所以谢贻香眼下唯一能做的,便是认认真真地查阅这衙门里存放的一切公文,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些什么蛛丝马迹,从而发现吴镇长和金捕头的秘密,甚至堪破整个赤龙镇的秘密。
而此刻夜深人静,这赤龙镇衙门里又只剩谢贻香一人,正是她故意安排出的天赐良机。但是谢贻香毕竟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此刻孤身一人身在这空荡荡的衙门当中,多少还是有些隐隐感到害怕。
当下她一面悄然往后堂方向走去,一面在心中暗骂道:“既然言思道那厮已然参与此间之事,甚至极有可能还是幕后的布局之人。真不知这家伙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肯现身相见?”
第242章 火耗存端倪
想不到这赤龙镇衙门的后堂之中,倒是出奇的整洁,看来此间的吴镇长倒也算是个心思缜密、做事滴水不漏之人。眼见这后堂里的所有东西都摆放得有条不紊,谢贻香原本对自己的行动并没太大把握,但此刻见到这般情形,心中反倒是一喜。
眼下已是四更天时分,深夜中一片寂静无声,就连一丝风声虫鸣的杂音也没有。在谢贻香手里那盏油灯的微光照映下,后堂里存放公文的地方倒是极为醒目。但见后堂西边的一整面墙壁,分明是一个齐顶的木柜,上面布满了城墙砖头般大小的抽屉,就好像是药店里放置各种药材的那种抽屉,密密麻麻从地面一直堆叠到屋顶处,两段也分别抵住了南北边的墙面;每个抽屉上都贴有一张小标签,注明抽屉里所存放的公文条目和种类,谢贻香粗略估算,墙面上这上百个抽屉里面,即便是每个抽屉里只存放着十来份公文,这整个后堂的“壁柜”当中,至少也有上千份的公文等待着自己的查阅。
然而这却难不住谢贻香,她在刑捕房里任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于处理公文之事却最是拿手。这却是因为谢贻香身为大将军谢封轩的女儿,虽然是在刑捕房里任职,一干官员倒也不敢让她以身犯险,所以分配给她的大半工作,都是让她与各类文书打交道。眼下这赤龙镇后堂中存放的公文虽是极多,却毕竟比不上京城刑捕房里那些公文堆积如山之壮观,再加上整理的如此有条不紊,谢贻香自然驾轻就熟,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便将所有抽屉外贴着的小标签熟悉了一遍,知道在哪些抽屉里,自己或许能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依据后堂里的这些公文的分类,要说这当中最重要的,首先便是赋税一项。须知无论哪朝哪代的朝廷,每一年都会依据往年的收成,向各地衙门下达来年所需交纳的赋税指标。待到年末之时,该地衙门若是能依照规定指标的八成将赋税缴纳给朝廷,那便算是合格,相关的大大小小官吏也便随之通过年审,顺利过关;否则便是当地官员的失职,要依律接受朝廷的处罚。
由此可见这赋税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朝廷考核各地官员最基本的一个标准。而且根据谢贻香在刑捕房就职的经验来看,这税赋公文除了可以看出朝廷对各地官员的考核之外,里面还可以看出更深的门道,例如核查火耗便是其中之一。
原来根据本朝法令,各地上缴的赋税,最终都必须以银锭的形势呈交各级官府,由各级官府汇总后缴纳给朝廷。这便牵涉到将粮食、丝绸、布匹等物折算成铜钱,再将铜钱折算成碎银,继而将碎银熔铸为银锭的过程。而这当中每一个环节,必定会产生损耗,尤其是最后这一步“将碎银熔铸为银锭”的过程,因为有熔炼技术的局限,由此所产生出的损耗,便是世人常说的“火耗”了。
而在本朝的律法之中,这火耗通常是由朝廷承担。也便是说地方本来要缴纳一百万两白银的赋税,因为重新熔铸产生火耗,在熔铸后一百万两白银只剩下九十万两,朝廷也便按照一百万两的记账收取下这九十万两白银,也算是该地方的赋税缴纳齐全了。
所以在这当中便产生了地方官员中饱私囊的贪污举动。要知道但凡是官员经手的每一笔银钱,都是白纸黑字记录在案,若想在当中做手脚,势必要动用太多的关系,而且要买通太多的人,不但非常麻烦,而且风险极大。所以火耗标准的制定,便成了地方官员动手脚的大好机会。例如原本的熔铸火耗,仅仅是二十分之一,但只需将火耗标准提高到十分之一,那么每熔铸二十两银子,官员便能从中贪污一两;以此推算,假设某地当年为了缴纳赋税,需要将一百万两碎银重新熔铸,依照这个火耗修改的标准,当地官员便能从中私吞掉五万两白银。
所以理论上只要将当地应当缴纳赋税的数额,与当地实际缴纳的赋税数额进行比较,从而推算出当中损失掉的火耗,再与正常熔铸的一般火耗标准相互对比,便可知晓当地贪污风气的深浅。当中火耗愈大,那便说明缴纳给朝廷的赋税被各级官员贪污得愈多,反之亦然。所以自从皇帝下达“贪污六十两白银即可杀”的严令之后,各地数不胜数的官员因为查账而丢了脑袋,便是死在这火耗的贪污之上。
当下谢贻香便将这赤龙镇近十年来的赋税公文仔细查阅了一遍,结论却是匪夷所思。因为依照公文上的记录,自本朝建立以来的这十多年间,赤龙镇每年赋税中的火耗一项,居然是出奇的诡异——倒不是火耗高得出奇,而是根本就没有火耗!
要知道将碎银熔炼成标准的银锭,无论是技术上的缺陷,还是人为的损耗,当中必定会有火耗的存在。即便是本朝最清廉的地方官员,他们所递交的赋税公文上,也至少存在二十分之一的火耗;至于江南一带那些贪污严重的地方,通常以熔炼技术落后为借口,甚至还报出过高达九分之一的火耗。可是眼前这赤龙镇的赋税公文上,每年所上报的赋税缴纳数额,和实际缴纳给朝廷的赋税数额竟是一模一样,也就是这当中根本就没有火耗的损失,这叫谢贻香如何不吃惊?
难道是因为这赤龙镇地处天下技艺之都景德镇之西,所以熔铸技术冠绝天下,以致当地白银的熔铸可以做到没有任何损耗?谢贻香立即否定了这个想法,日月盈亏本就是自然之理,天地尚且有不全,又何况是这人世间的熔炼技艺?
如此看来,这赤龙镇的赋税公文里,之所以会出现这般不可思议的记录,只可能是一个缘由。那便是赤龙镇负责赋税的官员——也便是那位吴镇长,非但从来没有以火耗的名义贪污过一文钱,甚至还自掏腰包,用他自己私人的钱财为朝廷贴补了火耗的损失。
倘若真是如此,那么这赤龙镇里面的玄机就更深了。谢贻香深知当今皇帝的脾气,无论大小事宜都要亲自审阅,更何况是地方赋税这一头等大事?试想在中原各地每年所上缴的赋税公文中,唯独这江西赤龙镇所缴纳的赋税里没有火耗,整个赤龙镇自然便会因此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以皇帝的精明,又怎会看不出当中有问题?
谢贻香当下顺着这个思路往深处思索,说不准就连当今皇帝,也和这赤龙镇也有些不明不白的瓜葛,所以才会任由赤龙镇的赋税公文上出现这般诡异的火耗。她正思索间,忽然觉得头顶一凉,仿佛是一滴水滴落到了自己头上,急忙抬头望去,却见头顶上除了那雕花红木屋顶,便再无它物,哪里有什么滴水的痕迹?
滴落在自己头上的若不是水,却又是什么东西?谢贻香不禁用手指在头顶发凉之处抹了一抹,果然有湿嗒嗒的液体。但见指尖的液体无色透亮,微微有些粘稠,再放到鼻间一嗅,隐隐又有一股腥臭味,真不知是从哪里滴落下来的脏东西。
第243章 赤龙镇记事
谢贻香当即在这赤龙镇衙门里四下寻找了一番,却什么也没发现,也不知刚刚头顶上那滴凉飕飕的液体是从哪里滴落下来的。她虽然心中疑惑,但是当此时刻,也只好暂时作罢,抓紧时机去继续阅读那些关于当地赋税的公文。
这一往下继续翻看,谢贻香顿时又发现不少新的端倪,除去刚发现的火耗一项极不合理,不料就连这赤龙镇的赋税总额也极为古怪。往前几年的赋税数额暂且不论,单是去年所缴纳给朝廷的赋税,这赤龙镇居然达到了朝廷下达指标的九成之多。
要知道谢贻香这一路上在江西境内见识了不少的风土人情,深知这一带百姓的生计也不算富足,再加上去年湖广的那场大旱,池鱼殃及之下,江西的收成也是惨不忍睹,不少地方甚至还向朝廷申请了救济。可是赤龙镇这一片小小的地方,当此灾害之年,去年竟然能完成朝廷赋税指标的九成,非但比前些年来丝毫未减,所缴纳的赋税总额反而有所增长。似这般能在大旱之年照例完成赋税,只要是个粗通事理的人,也能看出这里面一定有问题。